深圳垃圾处理面临巨大挑战

    在昨天院士高峰年会的“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论坛”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平安和多位专家、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垃圾处理问题。两位院士分别从垃圾填埋高污染场地的风险和防治、二恶英的污染角度出发,分析了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,并结合发达国家成熟的垃圾处理模式,为深圳垃圾处理提出建议。两位院士认为,垃圾处理应从源头抓起,市民从自身做起,做到分类、减量;在垃圾处理方式上,借鉴国外成熟经验,采取生物技术、焚烧等方式,使垃圾处理更加安全。

    垃圾处理不当后患无穷

    两位院士在演讲中,都不同程度提到了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,以及采用科学化垃圾处理方式的紧迫性。魏复盛甚至将有害污染物填埋场称作是“化学定时炸弹”。他用了一组数字和案例,让听众瞬间感受到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:上世纪40年代,日本神奈川发生一起废电池填埋污染井水事件,产生的汞等重金属污染了井水,给周边居民带来灾难。

    “因此,垃圾处理必须做到提前预防,防止悲剧重演。”魏复盛院士说。对有害污染物填埋场的处理问题,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,提前做充分研究,同时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和专业人才参与治理。要参考国际上成功处理此类填埋场的案例,谨慎处理好每个存在污染风险的填埋场,避免污染事故发生。

    彭平安在谈到二恶英污染问题时,通过大量科学数据和实地采样说明其产生的来源。其中,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。

    从源头抓起分类减量

    峰会上,深圳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存在问题受到大家关注。

    近几年,深圳生活垃圾年均增长保持在6.1%,2015年达到日均1.6万吨。目前,深圳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用焚烧和填埋技术,运行中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有5座,填埋场有3座,都处于满负荷。去年底以来,由于废品回收行业持续低迷,每天新增的1000多吨工业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。由于人多地少,深圳垃圾处理面临巨大挑战。

    目前,深圳餐厨垃圾的20%集中收入处理,剩余部分混入生活垃圾焚烧或填埋。另外,家庭厨房垃圾占生活垃圾比重较大,总体来看,由于处理设施不足,技术不够成熟稳定,深圳目前尚未开展厨余垃圾的单独处理。

    如何做好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垃圾处理?院士和业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。彭平安认为,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,没有硬措施、硬办法,难以对居民形成有效约束。要改变人们长期养成的不分类习惯,就要加大立法力度,形成有效约束。

    专家认为,深圳由于土地面积小,垃圾处理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垃圾出路问题。建议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,加大处理量,同时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源头解决方案。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,要积极主动采取措施,在末端处理设施上、处理能力上做加法,在源头垃圾量上做减法,还要加大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,加快餐厨垃圾的前端收集并将其单独分类处理。

    还有专家表示,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,以学校和物业小区为单元,以学生带动家庭,养成全社会垃圾分类的习惯。